“安史之乱”给大唐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创伤,甚至有人断言,如果当年史思明与安禄山能多坚持一段时间,最终的胜利未必属于大唐。
纵观史思明的一生,他机智老练,心思缜密,城府极深。然而,这样一个心思复杂的权谋者,竟然最终死于自己亲生儿子的手中,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究竟是怎样的原因,使得父子之间反目成仇,酿成惨剧?
其实,史思明的悲剧完全源于他自身的选择与性格,而这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也并不罕见——将个人的情感喜恶置于继承大业之上,往往酿成无尽的祸端。
展开剩余84%史思明最钟爱的女子便是辛皇后。政变成功后,他即刻册封她为皇后,两人感情深厚,恩爱异常。两人还有一个爱情的结晶,也就是史思明最小的儿子。皇后已有子嗣,按理皇位继承问题应当明朗,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历来是封建社会的主流传统。
然而,现实局势复杂,史思明在立储问题上迟疑不决。尽管他有嫡长子史朝义,此子在朝中威望颇高,且为人谦逊有礼,深得文武百官赞誉。即便史思明心中偏向小儿子,也不得不顾忌朝中大臣的意见,导致立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。史思明一直无法下定决心,这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”的道理可谓活生生的写照。倘若他早早定下继承人,也许后续悲剧便不会发生。
从史思明自身感情来看,他无疑更偏爱小儿子。首先,小儿子是他最宠爱的辛皇后所生;其次,这个幼子性格更像史思明本人。在封建社会,“子不类父”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难题。
长子史朝义因长期受到父亲的打压,性格软弱甚至有些懦弱。他深知父亲的否定,只能谨小慎微,唯唯诺诺,生怕触怒史思明。可越是小心翼翼,反倒越得不到父亲认可。
史思明并非汉人,而是善于作战的少数民族,这也使他偏爱性格张扬、果断强悍的人。相比之下,史朝义的沉稳和谦逊显得格格不入。相反,幼子史朝清自小娇生惯养,骄横跋扈,且暴躁易怒,颇似其父。史思明看到这一切,自然想立小儿子为太子,但朝臣们对这样一个性格凶猛的人极为不满,阻挠重重。史思明对幼子的宠爱明显到几乎无情的地步。
这种偏心使他对长子越发不满,甚至多次萌生废太子的念头。虽然在朝中劝说下,史朝义最终成为太子,但史思明内心并不欢喜,甚至一度有杀子之念。
作为父亲,史朝义很难对这种偏心无动于衷。此时,一件事加剧了父子之间的矛盾。为了攻下潼关,直取长安,史思明将北路军交给史朝义指挥,作为先锋。史朝义自然希望能一举攻克敌军,向父亲证明自己。但事与愿违,他不仅未能击败唐军,反被打得仓皇撤退,最终退守防线。史朝义的失败,令整个战局陷入被动。
史思明震怒,狠狠斥责了史朝义,心中更是生出了杀意。之后,史朝义被派去修筑防御工事,限时一天完成。然而傍晚时分,史思明亲临工地,却发现进度极其缓慢。见此情形,史思明怒不可遏,脱口而出:“朝下陕,夕斩是贼!”并扬言攻下城池后将处死他。这句话成为后来他命运的转折点,虽有人认为史思明气头上说的,但他杀子的念头绝非虚言。
听闻此言,史朝义惶恐万分,急忙与心腹密谋。有人建议索性弑父,取而代之,方能稳固权位。虽明白弑父在儒家道德中极为忌讳,但史朝义终究犹豫难决。心腹更以“若不答应,便投降唐军”为威胁,史朝义只得无奈点头。最终,他出手杀死了史思明。
史思明的暴躁和残忍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,他对身边旧部同样冷酷无情,早已树敌无数。杀死亲生儿子,成了他一生中最具讽刺意味的结局。若史思明能对史朝义多些慈爱,或许局面不会如此悲惨。
当然,他本就是谋逆之臣,其悲惨下场也难以避免。同样,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另一代表人物,结局与史思明大致相同。
两人能够结盟起兵造反,最终同样归于覆灭,确实是一种命运的纠缠。无论是性格还是手段,他们都颇为相似。安禄山天性暴虐,尤其登基后更显冷酷无情。
早年时安禄山尚算温和,入战场后则残忍非常。多次以宴请契丹人为名,暗中下药迷晕,然后将其斩首掩埋,以此手段屠杀敌人。众所周知,安禄山身形肥胖,且患有剧烈的毒疮,令其痛苦万分,也加重了他的暴躁脾气。
身边侍奉他的李猪儿也未能幸免,经常遭他毒打辱骂。更糟的是,安禄山同样犯下宠爱幼子的错误,导致长子安庆绪心生不满。最终安庆绪联手李猪儿等将安禄山杀害,虽然动机多为自保,因为他们知道若不先发制人,很可能先被安禄山残杀。
乱臣贼子的命运注定如此。史朝义虽然弑父夺位,却未能善终,兵败身死,安史之乱最终也就此落幕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怎么赚钱,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官网,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