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张丽军 李卓煌
赏花、闻香、吃茶、饮酒、品鉴美食,这些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日常生活习俗,更是浸润着深厚美学意蕴的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组成部分。所谓中国式生活美学,是根植于烟火人间的沃土,将“生”的勃发与“活”的雅趣融会贯通,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淬炼出的实践智慧,深深烙印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审美情趣。它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形而下的器物技艺经纬交织,呈现出日常生活的丰富维度。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、顾作义先生编著的“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”中,无论是袁枚《随园食单》里饮和食德的调和之道,陆羽《茶经》中一器一物的匠心巧制,还是窦苹《酒谱》里豪情与温克的交融,陈敬《陈氏香谱》中氤氲构建的仪式雅趣,抑或张谦德、袁宏道笔下《瓶花谱》《瓶史》所涵养的四时流转的顺应体察,无不体现着对和谐、平衡、含蓄、雅致的中国式生活美学的坚守与追求。中国式生活美学倡导在简单平凡而安宁祥和的日常生活之中,发现并创造深长的韵味与精神的丰盈,使得生活本身成为艺术化、审美化的存在。从这一意义上看,“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”在生活方式、价值取向与艺术创作等多维度为中国式生活美学定义进行了系统性、全面性的阐释,指引当代中国人在人间烟火中寻觅诗意的传统东方智慧。
日常生活感官体验的审美书写
“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”系列共分为茶道、酒道、味道、花道、香道五册,作者通过对茶、酒、食、花、香中华文明五大门类的六部生活美学经典《茶经》《酒谱》《随园食单》《瓶花谱》《瓶史》《陈氏香谱》进行重新解读,聚焦于茶、酒、食、花、香体验如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,将平凡的生理体验升华为审美享受。《〈茶经〉之中国茶道》中引“品茶应含英咀华,并徐徐体贴之”,从味觉层面概述了茶汤在口中由醇厚到回甘的滋味变化与层次递进,并介绍了不同品种茶叶的味觉体验差异,绿茶的鲜爽、红茶的甜香等均予人不同的韵味感受。《〈陈氏香谱〉之中国香道》中“麝滋而散,挠之使匀;沉实而腴,碎之使和;檀坚而燥,揉之使腻”则凝练地讲解了不同香料从嗅觉层面给人的感官差异,麝香滋润而分散,沉香坚实而浓郁,檀香坚硬而性燥。当然,每一门类带给人的体验并不仅仅作用于单一感官,《〈随园食单〉之中国味道》中指出,食物之美,色香味形进食之趣,在于品味,“色香味形”要求菜肴配色、食物香气等实现视觉、嗅觉、触觉与味觉之间的相辅相成。同样,饮酒既有味觉上辛辣或绵柔的口感变化,也有嗅觉上的酒气醇香,听觉上的觥筹交错、行令吟诗。花艺既从视觉层面构图、线条、疏密传递意境,也在芬芳的花香、枝叶的柔韧触感、花开叶落的细微天籁中展示花之道的生活美学。丛书语言生动,讲解细致,配图丰富,具有很强的可读性。日常生活中的凡所种种,在作者的介绍中,无不予人五感通达的丰富体验,传递着日常生活的审美诗意。
《〈茶经〉之中国茶道》。 受访者 供图
人际沟通与社会伦理的情感媒介
随着社会的发展,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以满足之后,品茶饮酒等行为不再局限于私人化的感官体验,开始与社会结构、文化肌理、审美精神等产生关联。在个体感官审美之上,“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”更进一步地关注到,茶、酒、食、花、香如何成为沟通人际情感、构建社会关系、承载礼仪规范的媒介与载体。例如《〈酒谱〉之中国酒道》中描述“无酒不成席,无酒不成礼”,酒是婚丧嫁娶、节日庆典、朋友欢聚不可或缺的礼与情的载体,而茶也屡屡成为文人雅集、知己清谈的媒介。以茶会友,以酒聚情,作者借此肯定了茶道和酒道在日常情感交流的推动功能。《〈陈氏香谱〉之中国香道》《〈瓶花谱〉〈瓶史〉之中国花道》则介绍了香道与花道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,香是祭祀祖先、礼敬神佛的核心供品,象征沟通天地、传递敬意与祈求,花则多用于祭祀、供奉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对神明的虔诚。香敬神祖,花寄幽思,香道和茶道成为沟通天地人伦的精神桥梁。再如,《〈随园食单〉之中国味道》中作者明确反对“铺陈杂而不序”,强调了饮食之礼的重要性,宴饮中的座次、上菜顺序、劝酒敬菜等,皆是尊卑长幼之礼的具体实践,而日常间温情的家庭共餐同样渗透着家和万事兴的社会伦理观。总体而言,作者敏锐地从情感交流、祭祀媒介、礼仪载体三大方面,阐明了茶、酒、食、花、香等五道中华生活美学在社会人伦中的重要功能。
美在寻常的中国式生活哲学
从追求物质层面的生存到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越与升华,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在探索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的必经之路。在“拥有”到“存在”的思维觉醒过程中,与中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茶、酒、食、花、香也成为承载哲学观、宇宙观、生命观的文化符号,体现出中国式生活美学的深度与高度。“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”中作者介绍的茶道境界“茶韵”,酒道俗言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味道本性“大味至淡”,花道释名“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”,香道之魂“天地人和”,无不指向超越形式、追求内在精神与意境的审美取向。简朴的茶室、一碟素斋、清雅的一枝花、一炉香,皆能在有限的空间和物质中营造禅意与空灵的无限意境。再如,茶、酒、食、花、香五道将诗词、书画、音乐、哲学等高雅艺术融入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常当中,区别于西方对奢华的炫示,而是在寻常物件与活动中发现美、体味美、创造美,实现“诗意地栖居”的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,契合了美在寻常的中华生活美学精神。同时,无论是茶道中采茶遵循时令,制茶发酵、烘焙技艺讲求“天、地、人”之合,花道中插花追求自然之道,尊重花木本性,抑或味道中食材讲究“不时不食”,顺应自然节律,烹饪尊重本味等,皆强调了循天地之序的生命观念。由此,作者从茶、酒、食、花、香五道中升华得出了独特的中国式生活美学哲思,即有限中见无限的东方智慧,“生活即道场”的美学精神,以及“取法天工,顺应四时”的道法自然观念。
顾作义先生编著的“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”,其书写远不止对六部先贤经典的简单注疏,更是一次对中国式生活美学精神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诠释。作者以《茶经》《酒谱》《随园食单》《瓶花谱》《瓶史》《陈氏香谱》为经纬,从起源、名解、文化内涵、功能、典故、礼仪、精神等多角度,详实而巧妙地编织起中华文明五大门类茶道、酒道、味道、花道、香道的完整图景,流露着对中华经典生活美学温厚的情感认同。在梳理典籍、解析字义、讲述典故的过程中,作者娓娓道来的语言渗透着对文化传承脉络的珍视,以及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欣赏。尤为可贵的是,丛书以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为宗旨,深刻回应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。例如,《〈酒谱〉之中国酒道》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提炼与激活,将“温克”“诫失”的酒德精神,转化为当代人饮酒自律、尊礼重仪、追求身心和谐的行为准则,强调“适量、适度、适境、适时”的智慧,使古老的道德规范焕发现实指导意义。而《〈随园食单〉之中国味道》引导读者将传统味之道中的审美情趣融入现实生活中,从而超越单纯的口腹之欲,将饮食升华为一种生活艺术和审美体验,将人的生理需要引导至高雅的精神境界。在此基础上,丛书更以科学理性的客观态度,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过程的理性审慎,例如结合现代科学认识中的肝脏代谢原理,辩证阐释酒“养身怡情”与“伤身败德”的两面性,强调化弊为利,将传统药酒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。凡所种种,正是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过程中,对民族文化生命力与创造力的生动展现。
“道不离器,术不违法,法不悖艺,精神引领生命,情趣不碍实用。”诚如丛书总序中所言,在盏茶静品的安然中,在杯酒笑谈的从容中,在羹匙慢舀的清欢中,在瓶花枝影的禅定中,在篆烟轻袅的幽玄中,“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”挖掘与呈现的正是这份于人间烟火中寻求精神超越,于日用伦常中安顿心灵的中国式生活美学的东方文化与智慧。
作者张丽军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,李卓煌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
股票配资怎么赚钱,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官网,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