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湖北省西北部,汉江中游的襄阳,因为“聚集山水菁华”,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的名流雅士沉迷其间,更让很多经过宦海沉浮之人甘心在此遁世隐居。
或许正是因为与文人墨客的关系如此密切,所以襄阳成为他们极为偏爱的一座城市。有人曾做过统计,唐朝时期除了长安,襄阳是诗人们最为青睐的城市,留下了无数关于襄阳的诗歌。
即便是后世的文人,同样也对襄阳有着很深的感情,比如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,就有32回与襄阳有关;香港四代才子之一的金庸,所著的“射雕三部曲”更是以襄阳为背景展开的。
现在的襄阳依旧地处中国交通咽喉要道(图源@资料图片)▼
展开剩余93%而真正让襄阳名满天下的,则是因为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兵家之所以垂青,实乃天造地设的地理优势使然。
纵观华夏地理格局,襄阳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边缘,其独特的地形更显战略价值——坐落于汉江中游的河谷平原,犹如镶嵌在群山之中的天然走廊,为南北兵马往来提供了理想的通行条件。
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,襄阳的战略地位可谓得天独厚。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格局中,西有秦岭巴山的崇山峻岭阻隔,东有平原的密集水网拦阻,唯有襄阳所在的南襄走廊地势平缓、水陆并济,成为连接中原与江南最便捷的通道。
正因如此,历史上南北政权的大规模会战多在此上演,使襄阳成为决定王朝兴衰的关键锁钥。
襄阳位置图(制图@探客纪/李北平)▼
更值得注意的是,襄阳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。北距洛阳、长安等中原重镇不过旬日之程,南离荆州、夷陵等江南要冲亦在掌控范围。
这种“襟带南北、控扼东西”的地理优势,使得襄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——得襄阳者,既可北上问鼎中原,又能南下经略江南,实乃“得之则天下势成,失之则霸业难图”的咽喉要地。
襄阳唐城(图源@摄图网)▼
传说在公元前820年,西周王朝为了扼制不断向北扩张的楚国,周宣王就将宗室仲山甫分封在汉水之滨,并修建用于军事防御的城池。
这座新筑的城池据说就叫“樊城”,而樊城与襄阳不仅在地理位置是唇齿相依,在历史文化上也经常相提并论,时至今日,曾经两座隔着汉水遥相呼应的城市更是已融为一体。据此有很多人认为,襄阳已经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。
樊城与襄阳唇齿相依(图源@天地图)▼
当然,西周王朝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修筑襄阳城(樊城),作为防御楚国扩张的前沿阵地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位于“贯通南北,联结东西”的咽喉要地。再加上这里“西、南环山,东、北临江”,绝对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。
所以,2800多年以前襄阳城,不仅是西周王朝的分封诸侯国,更是一座用于军事防御的要塞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尤其是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之后,古老的中国进入了天下“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的时代。
襄阳所在的位置,“溯长江而上,穿三峡而抵巴蜀”,“顺鄂渚而下,履江湖而达吴越”,“先复襄阳……北出唐、邓可以进兵中原”,“南跨湖、湘可以经略岭南”。所以这座原本单纯的军事防御要塞,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,成为诸葛亮口中的“此用武之国”。
建安二十年三国形势图(资料图片)▼
不管是孙权生前还是死后,东吴都在持之以恒的北伐,夺取襄阳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目标(资料图片)▼
再加上襄阳周边地区,“沃野千里,可攻可守”,在割据时代,夺取襄阳就变得至关重要。北方势力一旦夺取襄阳,南方洞门大开,就可以威胁南方,而南方占据襄阳,就可以将襄阳作为图谋北方的桥头堡,进可攻,退可守。
在唐朝安史之乱后,襄阳又成了江南漕运的重要通道。
襄阳昭明台(图源@摄图网)▼
时以襄阳为中心的荆襄地区,可以作为南方政权抵御北方游牧王朝南下的重要屏障;也因为可以“得舟而下,直可以捣江浙”,成为是历代王朝发动统一战争的关键枢纽地区;甚至因为这里“山川险固”,军粮能够自给自足,很多想要拥兵自重的野心家也将襄阳视为“王业之本”。
虽然,襄阳城自建成之日起,就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,但真正让这座城市兵戈不休,战乱不止,则已经到了南宋时期。
连续150余年的“宋金战争”和“宋蒙战争”,完全证明了“夫襄阳者,天下之腰膂也”的论断。
湖北襄阳城市风光,请横屏观看(图源@摄图网)▼
其实,纵观南宋150余年的历史中,襄阳在发挥其军事作用的过程中,大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大概从公元1134年(宋高宗绍兴四年,金太宗天会十二年)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开始,到公元1236年(宋理宗端平三年,蒙古窝阔台汗八年)蒙古军突破京湖防线。
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,南宋军队依靠这里的河流、湖泊形成的水网地形,以及修筑的大型城防工事,极大地限制了金朝和蒙古骑兵纵横驰骋的优势。
湖北襄阳唐城宫殿,请横屏观看(图源@摄图网)▼
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防御体系,南宋朝廷更是不遗余力的加固襄阳等地的城防。
据史料记载,南宋孝宗年间的襄阳,“用砖内外包裹”,同时还“增置楼橹、守城器具”。南宋政权为了建设京湖防御体系,“合用工物浩瀚”,绝对可以说是不惜代价。
同时,南宋朝廷还将最为精锐的部队驻防在这里,比如早期的岳家军。分驻各处的宋军可以依托城池进行防御作战,又能够利用发达的交通网路和水路相互驰援。
换而言之,南宋军队不仅可以依托襄阳等大型城防工事婴城固守,更敢于打开城门与金、蒙等游牧政权的骑兵进行野战。
宋朝时期,襄阳的战略地位达到了顶峰,成为了军事、政治和经济的重要交汇点(资料图片)▼
所以,此时的南宋政权,不仅仅是将以襄阳-鄂州为核心的京湖战区打造成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,作为抵御金军和蒙古骑兵南下进攻的核心阵地。更希望将这里打造成宋军进行北伐的前进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。
湖北襄阳古城夜景(图源@摄图网)▼
事实也确实如此,包括岳飞北伐,孟珙攻蔡州,都是以襄阳作为前进基地进行的。并且创造了“郾城大捷”,攻克蔡州一雪靖康之耻的战绩。
但是,随着1236年襄阳的“端平陷落”一切都改变了,不仅襄阳城防工事几乎被彻底损毁,宋军也丧失了野战能力。
宋元襄阳之战示意图(资料图片)▼
此时的襄阳城在宋朝发挥的军事作用,进入了第二个阶段,也就是依靠城防进行被动防御的阶段。
这个阶段,大概可以从公元1238年(宋理宗嘉熙二年,蒙古窝阔台汗十年)孟珙恢复襄阳开始,到公元1273年(宋度宗咸淳九年,元世祖至元十年)襄阳陷落,大约37年的时间。
鉴于襄阳在南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战略价值,以及蒙古在京湖战区兵力不足的情况,南宋大将孟珙率兵在1238年收复了襄阳。
但此时的襄阳不仅城防残破不堪,而且用于防御作战的兵力也寥寥无几。以至于孟珙在给朝廷奏疏时,发出了“取襄阳不难而守为难”的感慨。
为了能快速恢复襄阳城防,孟珙先是以“蔡、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”,然后又以“襄、郢两州的‘归正人’组成先锋军”,成为了襄阳城的主要防御力量。
不过这点兵力,距离孟珙的要求,想要守卫襄阳“非甲兵十万”不可,尚有不小的差距。但是孟珙也好,南宋朝廷也罢,再也无力给襄阳挤出任何兵力了。
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夜景,请横屏观看(图源@摄图网)▼
到了公元1250年(宋理宗淳祐十年,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)新任的京湖制置使李曾伯,开始了重建京湖防线的工作。
得益于孟珙、贾世道两任京湖制置使打下屯田基础,让李曾伯在重整京湖防线时携带的军粮达到了23万石,同时南宋朝廷还为他拨款千万贯。但是想要恢复岳飞时期建立的防御体系,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。李曾伯只能将重点放在了襄阳-樊城。
襄樊二城“南北对峙,一水衡之,固犄角之势”。所以,李曾伯在修整襄阳城防期间,为襄阳修筑了一条周长9里的城墙,为樊城修筑了一条周长4.5里的城墙。两城还修筑了宽大护城河,其中襄阳城护城河最宽处达到了250米。
为了加强襄阳与樊城的联系,宋军在汉水之上还架设了浮桥。经过李曾伯的重新修整,京湖战区虽然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,但是已经能支撑稳固襄阳-樊城的防御任务。
湖北襄阳凤雏大桥(图源@摄图网)▼
那么此时的襄阳城到底有多坚固呢?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,襄阳“城面普高三丈三尺,面阔二丈二尺”,而且“城楼橹、锥堞,委皆壮观”。
为了进一步增加防御能力,城墙在修建时还“筑雁翅钥匙头城二座,东壁创筑马面子五座,上安战棚各十四间,就里筑炮台一座”。
可以说,襄阳不仅城池高大坚固,而且设有炮台、楼橹、锥堞等防御工事,更有直门、幔道、瓮城、战棚等在战时作为响应,不愧为为“铁打的襄阳”这一美誉。
襄阳都市区地图(图源@网络)▼
只可惜,再坚固的防御工事,如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,陷落只是迟早的事情。
当公元1267年(宋度宗咸淳三年,元世祖至元四年),蒙古大军再一次全线南下之时,经过6年鏖战襄阳还是陷落了。
在此过程中,为了围困襄阳,蒙古大军在襄阳周边大肆修建堡砦,将襄阳与外界隔绝。而为了打破襄阳坚固的城防,还使用了特殊的武器“回回炮”。
随着襄阳的陷落,南宋朝廷的屏障也消失了,到了1276年(宋恭帝德祐二年,元世祖至元十三年),年幼的宋恭帝打开临安城门向蒙古骑兵投降。
襄阳位置图(图源@天地图)▼
虽然,南宋还有残部在崖山和钓鱼城一直抵抗到了1279年,但也只是苟延一息,已经再无回天之力了。
当襄阳城的硝烟散尽,元、明、清连续三代都是大一统王朝,于是它曾经在南北对峙时代的战略地位彻底消失。
但是,此时的襄阳依然是南北漕运的重要中转站,还是“七省通衢”的咽喉要地,并成为“万里茶道”的重要节点,将茶叶从南方转运到中国各地,乃至蒙古、俄罗斯。于是,襄阳从兵家必争之地摇身一变,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关键枢纽。
只是这个新身份,襄阳并没有维持多久,由于漕运迅速被海运所取代,再加上铁路的大规模修建,襄阳“水陆之冲”的辉煌不再,曾经往来频繁的商旅也日渐萧索。
坐落于汉江“几”字弯的襄阳(制图@探客纪/李北平)▼
如今,经过战火洗礼的襄阳古城墙依然耸立,汉水还围绕着它转了一个巨大的“几”字形的弯。
一切都似乎没有变,襄阳还是那个“华夏第一城池”的襄阳古城。但一切都已经改变,襄阳古老的城墙已经不具备军事防御的能力,成为讲述古老中国历史的文化符号。
但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而言,襄阳因为卓越的军事地理位置,在我国军事地理的版图上始终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。
一旦有战事发生,这里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或者堡垒。当然,我们希望这样的局面永远再也不出现。
出品 | 探客纪
本文创作团队 | 千城记
撰文 | 苏鹏宇 编辑 | 闻 静
地图编辑 | 李北平 设计 | 贾恩艳
审校 | 小弘
封面及首图部分素材来源@摄图网
【参考资料】
1.《宋史·列传·孟珙》,中华书局1976版
2.《南宋荆襄战区军事地理初探》,《华中师范大学》2011年硕士论文。作者:由迅
3.《南宋抗蒙(元)战争京湖战区防御研究》,《哈尔滨师范大学》2021年硕士论文。作者:霍达
4.《襄阳与唐诗》,《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》2002年9月,作者:严爱华
5.《襄阳汉江 东方莱茵》,2014年5月28日《襄阳日报》,作者:杜汉华 杜睿杰
-END-
●本文为原创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,申请转载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。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不能识别来源,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,感谢您的包容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怎么赚钱,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官网,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